点击标题下「蓝色 慢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临床和病理学综合征,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实验室检测可表现为轻度肝功能损害到各项生化指标的明显异常,肝脏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病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肝炎。
1
病因
慢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物、饮酒以及机体代谢障碍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大量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病的与如下因素有关:①饮酒量与时间:平均每日摄入酒精80g达10年以上会发展为慢性酒精性肝病;②易感因素:日本人和中国人体内乙醛脱氢酶(NADPH)的同工酶较白种人低,饮酒后血中乙醛浓度迅速升高而产生各种酒后反应;③性别:同样酒精摄入量,女性比男性易患酒精性肝病;④其他肝病: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增加慢性酒精性肝炎发生的危险性,并能使酒精性肝损害加重。
2
主要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的病因与病情的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的差异较大。轻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的一系列表现。常见症状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腹胀等。体格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大、黄疸、脾大、肝掌、蜘蛛痣等。
3
代谢特点
肝脏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是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枢纽,具有合成、分解、排泄和解毒等多种功能。慢性肝炎病人由于食欲下降或长期嗜酒导致进食量减少,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引发营养不良。本病的代谢改变与病情有关,轻者没有明显改变,重者可发生明显代谢异常。
肝脏是体内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重要场所,也是体内蛋白质合成率最高的器官。慢性肝炎时,由于肝细胞功能下降或肝细胞数目减少、膳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使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发生障碍、蛋白质构成的凝血因子减少,临床上可能出现低蛋白性水肿、腹水和出血等。1蛋白质代谢
肝脏是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代谢的场所。慢性肝炎时,由于肝内分泌胆汁减少,小肠对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发生困难。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或膳食摄入不足时,机体主要靠脂肪氧化供能,一旦所用脂肪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将导致酮体产生,出现酮尿。2脂肪代谢
维持血糖恒定是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慢性肝炎时机体的葡萄糖内稳定状态常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①肝糖原的合成、释放与贮存都发生障碍,使血糖不稳定,进食后虽然可出现一过性的高血糖,但饥饿或进食少时,很快发生低血糖;②由于肝脏受损,乳酸不能及时转变为肝糖原或葡萄糖,导致乳酸在体内堆积。
3碳水化合物
4
营养支持原则
慢性肝炎种类多,病情轻重不一,应根据病情与食欲调整膳食种类,如摄入不足,可通过静脉输注予以补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足够的能量、蛋白质与维生素,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与矿物质。
充足的能量轻体力劳动者可按(~)kJ(30~35kcal)/(kg·d)供给。
充足的蛋白质可按1.0~1.2g/(kg·d)左右或占总能量的15%~18%来供给。对于病程长,肝功明显异常,出现肝性脑病倾向者,宜增加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豆类蛋白,适当减少芳香族氨基酸的摄入。
适宜的脂肪供给标准宜占全日总能量的20%~25%,约为每日40~50g。
适宜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取可以增加肝糖原储备,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并有利于蛋白质在体内的充分利用。其来源应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以减轻胰岛素拮抗、改善糖代谢,对晚期的肝性脑病也有利。
适宜的矿物质根据食欲、消化状况和化验指标确定摄入标准,以避免缺乏或过量。
充足的维生素维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免受毒素损害的作用,宜注意补充,多选用富含脂溶性维生素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
5
营养治疗实施方案
慢性肝炎的病因与病情不同,其营养治疗方案也不同。由于病人的消化能力减弱,食物加工应体现细软、易消化的特点,少用油煎、油炸的烹调方法。食物种类的选择与食谱的设计宜体现个性化,并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餐方式,每日可进餐4~5餐,切忌暴饮暴食。
(一)宜用食物
1.各种米面类,如馒头、花卷、米饭、挂面等。2.优质蛋白食品类,包括奶类及其制品、瘦的畜禽肉类、鱼虾类、豆类及其制品,其中全脂奶不宜超过ml。3.蔬菜水果类,包括各种新鲜蔬菜与水果。4.菌藻类,如香菇、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等、螺旋藻、裙带菜等。5.植物油。6.糖果类,宜适量,以不超过总能量的10%为宜。
(二)忌用或少用食物
1.忌用各种不易消化的主食,如油炸糕、油条、粽子、油酥点心等。2.忌用富含脂肪与胆固醇的食品,包括动物油脂、人造奶油、畜禽的肥肉、蟹黄、蛋黄以及炸薯条、炸茄盒、溜肉段等油煎、油炸、滑溜等高脂肪食品。3.辣椒、胡椒、芥末、咖喱粉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和调味品。4.坚硬不易消化的肉类,包括火腿、香肠、腌肉、腊肠等。5.在肝豆状核变性或慢性胆汁淤积患者宜少用巧克力、贝壳类海产品与动物肝脏
参考文献:
1.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