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怎么治国医大师李振华为您支招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

小编导读

黄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引起黄疸的疾病较多,在新生儿中也可出现。而不同证型的黄疸,其诊治方法也有所差异。面对黄疸,很多人都为之揪心发愁,其实不必要,国医大师李振华有高招,消除黄疸有诀窍!

李振华教授擅治疑难疾病,对黄疸的诊治也独具特色,现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治疗阳黄不可过用苦寒

临证中,黄疸的辨治有阳黄、阴黄与急黄之分。阳黄的病机是湿热壅阻于脾胃,熏蒸于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反渗入血液,上注于目睛,外逆于肌肤,下渗于膀胱,引起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阳黄因湿与热的侧重不同,而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对于湿热引起黄疸的治疗,治以清化湿热或清利湿热,似无非议,但李老认为,在湿热证的成因中,虽有外邪致病的因素,然其本在于土德不足,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而化热,以成湿热互结之证,而脾虚之本是脾气虚、脾阳虚。湿为有形之邪,属阴,属寒,湿邪易于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同时,湿郁又可化热,而热为无形之邪,属阳,湿与热合,而成湿热之证,又为实证。如此探求湿热证的病机及生成的缘由则为阴、阳、虚、实、寒、热,实质不同的病机矛盾交织蕴结在一起所致。因此,治疗阳黄热重于湿者,用药虽以清热为主,但苦寒药不可过量,过量则伤脾阳,形成热去湿重,以致湿重于热,甚者转为阴黄;湿重于热证,茵陈蒿等苦寒药更不宜重用,以免转为阴黄,使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发为鼓胀。

2.治疗黄疸病应加理气之药

在治疗湿热黄疸湿盛于热或阴黄时,李老在祛湿药物中喜加理气而又不过燥之品,如郁金、枳壳、乌药等。他指出:“气行则湿行,理气不仅能够促进祛湿的功效,同时使湿去热无所依存而易于驱除。唯阳黄尤其热重者或急黄热毒盛者,因理气药多香燥,而不宜用。”

3.重视健脾药物的应用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由于黄疸之病机主要在于湿邪,而湿邪的生成多源于脾虚,故李老在治疗黄疸特别是阴黄时非常重视加用健脾之品,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健则从根本上阻止了湿邪的再生。在湿热黄疸治疗后期热势渐清,而湿邪不能速解,加之脾气未复,往往表现为余邪缠绵不尽,脾虚不运时,旧病易于复发或使病情反复,故此时仍需注意以健脾益气之药调治,以巩固疗效。饮食亦需清淡易消化,不可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膏粱厚味,以免加重脾胃负担,甚则损伤脾胃,导致食复。

此外,在治疗黄疸时,还须注意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等情况,灵活调整药物。

验案

黄某,男,43岁。初诊:年3月29日。

主诉:目睛、周身肌肤、小便发黄已3月余。

现病史:年发现患有乙肝。平素每日少量饮酒。去年12月初出现腹胀、纳差、厌食油腻,周身困乏,至中旬目睛、全身出现黄疸。查总胆红素90μ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乙肝五项: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诊断为慢性乙肝(活动期),医院治疗50天,服用丹茵合剂及中药(茵陈、大黄、丹参等)、肝泰乐等,效果不佳而出院。现白睛、肌肤黄染,小便黄,腹胀以下午为甚,胸脘满闷,全身乏力,恶心,日进主食g左右,厌油腻,腹部隆起。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稍黄腻,脉濡缓。腹部叩诊呈鼓音。

年3月16日肝功能化验:总胆红素97μmol/L,直接胆红素57.3μmol/L,间接胆红素39.7μ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

中医诊断:黄疸(阳黄,湿热黄疸,湿重于热)。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治法:化湿清热,理气退黄,健脾和胃。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12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2g,桂枝6g,香附10g,郁金10g,厚朴10g,砂仁6g,广木香6g,焦三仙各15g,青皮10g,甘草3g。10剂,水煎服。

嘱:卧床休息,饮食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及饮酒。

二诊:年4月10日。面色黄、小便黄减轻,腹胀基本消失,饮食增加,日食g左右,周身较前有力,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缓。年4月9日肝功能化验:总胆红素32μmol/L,直接胆红素19.2μmol/L,间接胆红素12.8μ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97U/L。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化验均好转,说明湿热渐清,脾气渐旺,胃气渐和,去理气祛瘀之香附、青皮,加气阴双补之太子参15g,使益气而不过燥,加藿香10g,芳香以化中焦之湿。10剂,水煎服。

三诊:年4月20日。诸症继减,身黄、小便黄已退,唯多食仍感腹胀,下午身感困乏。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缓。年4月19日肝功能化验:总胆红素16μmol/L,直接胆红素9.4μmol/L,间接胆红素6.6μmol/L,谷丙转氨酶35U/L,谷草转氨酶33U/L。

食多仍腹胀,下午身感困乏,脾虚未恢复,仍应以初诊方加减出入。黄疸已退,可去茵陈。

处方: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2g,郁金12g,厚朴10g,砂仁6g,丹参20g,青皮10g,延胡索10g,甘草3g。30剂,水煎服。

四诊:年5月21日。诸症消失,恢复病前食量,四肢有力,已恢复开车工作。肝功能检查各项正常。舌质正常,苔薄白,脉象正常。年5月19日肝功能化验:总胆红素14μmol/L,直接胆红素8.3μmol/L,间接胆红素5.7μmol/L,谷丙转氨酶25U/L,谷草转氨酶23U/L。

疾患已瘳,为防复发,予以健脾益气和胃、疏肝理气通络之剂,日服半剂,以资巩固。

处方: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2g,香附6g,砂仁6g,厚朴10g,郁金10g,甘草3g。10剂,水煎服,每日半剂。

黄疸等诸症消失,肝功正常而病情稳定。

本案患者罹患黄疸已3月有余,且因过服寒凉,以致湿热仍存,但脾阳已损,使黄疸未愈且加重。治疗时,遵从先贤“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为阴邪”,“湿邪源于脾虚”,“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祛湿当以温药和之”及李老“治湿当重健脾”,“气行则湿行,湿祛热无所存”的观点,集清肝利胆、健脾益气、通阳利湿、疏理气机等药为一炉,使病获痊愈。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郑生,郭文,郭淑云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xingganyancr.com/myhz/112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