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院医院订阅号已更名为“白云中医”。我院为白云区中医龙头医疗单位,您身边中医养生保健、医院。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院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庄昆海副主任医师文/广州中医院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廖柳医师
立秋过后便是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今年的处暑在8月23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在这个时候暑气开始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本该秋高气爽,精神爽快,为什么你总感觉疲乏无力,怎么睡都睡不醒呢?
中医认为疲乏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在处暑出现疲乏的原因一方面是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生长变化有关。立秋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生长。人与自然相统一,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因此人们容易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这之前,人们经历了炎热的夏季,汗出过多,阳气随津液外泄,再加上炎热气候导致过多食用生冷饮品、长期呆在空调房,从而导致脾胃虚寒,饮食减少,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则容易觉得疲乏。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处于上升状态,因此人们在夏季还能勉强维持正常的工作,但是一旦过了立秋,自然界的阳气就开始收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下降,再加上经过夏季的养生调护不当导致脾胃受损,无法化生气血津液,最终出现乏力、疲劳、无精打采,甚至心情抑郁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秋后算账”。
处暑养生,以下几点帮助你防范秋乏:
1
保证充足的睡眠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立秋处暑过后宜早些睡眠,早些起床。那早到什么程度?古人认为要“与鸡俱兴”,鸡这种禽类,天一黑就要休息了,但是天不亮可就要起来了。现代人们可能做不到闻鸡起舞,但应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并保证早睡早起,防止上班犯困。具体来说,每个人应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2
宜食酸,禁辛燥
处暑过后,秋季特征逐渐明显,天气转凉,燥邪当令。所以此时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饮食上宜食酸,因为酸可生津,比如西红柿、葡萄、梨、苹果等。脾胃虚寒的患者不适合进食生冷瓜果,也可以选择“熟吃”,例如可以蒸梨、蒸苹果等。同时,可以补充一些秋梨膏、百合、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秋燥。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麻辣火锅之类的食品,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3
适当运动,对抗秋郁
立秋处暑过后,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因此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等情况。这也是古代文人总悲秋的原因。户外运动可以增加阳光照射,提升体内的阳气,锻炼方式以跑步、登山、瑜伽、广场舞、八段锦等简单运动为好,锻炼程度以微微汗出即可,避免过度出汗伤津。久居办公室的人们可以常做扩胸运动、伸懒腰等舒展性动作,也可缓解秋乏。4
情志安宁,则气血调和
《黄帝内经》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意思就是秋天到了,自然界阳气收敛了,人体的阳气也应该收敛,人的意志不要过分的活跃,保持情绪平和即可,也不必要求自己每天保持兴奋、打满鸡血般状态。5
中医食疗调脾胃,脾旺则精神充沛
中医认为,秋乏多因脾胃虚,想要克服秋乏,首先就得培补脾胃,以壮后天之本。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健脾食疗,但切记不能过多食用,一周1-2次为宜。(1)山药瘦肉粥功能:健脾益胃。
适用于疲倦乏力、食欲减少、腹胀、口干等症。
(2)莲藕红枣炖猪肉功能:补脾益气、健胃补血。
适用于气虚乏力、失眠、贫血等症。
(3)太子参茯苓山药瘦肉汤功能:健脾祛湿。
适用于小儿气虚乏力、食欲减少、大便稀溏等症。
●团队介绍●
刘凤斌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院医院党总支书记,国家脾胃病华南区域性诊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医师奖获得者,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入门弟子。
擅长:慢性胃炎(伴萎缩性/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病毒性、免疫性、酒精性、脂肪性)、各种肝硬化代偿/失代偿期、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中医药诊治与研究。
陈斌
教授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院脾胃病科负责人,兼任我院脾胃病科学术主任,欧洲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的中西医诊治。擅长贲门失弛缓症、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胆总管结石及梗阻、胃肠道巨大息肉、胃肠粘膜下肿物、早期癌的消化内镜下微创手术诊治。
庄昆海
医学博士,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院医院脾胃(肝胆)病科负责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胶囊内镜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脾胃系常见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前病变等)、肝胆系常见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不明原因黄疸等)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镜诊疗及ERCP术。
叶圣勇
脾胃(肝胆)病科
主治医师
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擅长: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诊治消化系。
杨伟东
脾胃(肝胆)病科
主治医师
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和胃肠镜诊疗。曾医院、医院进修。
擅长:内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熟练掌握消化内镜的操作及各种疾病的内镜诊断。
●作者简介●廖柳
脾胃(肝胆)病科
中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消化内科(脾胃病科)工作。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
擅长:运用中西医理论诊治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能熟练掌握胃镜、肠镜下常见病的诊断及常规镜下治疗等。
编辑
庄梦
复核
范利华、何玉妹
责编
潘玉菲
更多科普视频
↓↓↓
↓↓↓
广州中医院医院怎么去?
▲
长按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