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情程度慢性乙型肝炎生化指标和血常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6.html

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在不同病情程度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检验价值。方法:对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2月—年2月)予以选取,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G4)分级进行分组,即轻度组(G1+G2,n=79)与重度组(G3+G4,n=79),对两组的血常规指标、常规生化以及生化新指标等临床相关指标展开对比。结果:从血常规相关指标分析,相比轻度组,重度组患者的TBL、ALT、AST、A/G均呈较低显示,而ALB、PTA水平呈较高显示(P<0.05)。从常规生化指标分析,相比轻度组,重度组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清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呈较高显示(P0.05)。从生化新指标分析,相比轻度组,重度组患者的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腺苷脱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总胆汁酸以及5’-核苷酸酶均呈较高显示(P<0.05)。结论:实施常规生化指标检查、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新指标检查,可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常规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检验价值

乙肝是指急性肝炎、慢性和重度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在内的传染性病毒性肝炎[1]。此类病患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下降、恶心乏力以及肝区疼痛等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作为一种嗜肝DNA病毒,其结构具有特殊性。HBV是急、慢性肝炎、肝癌及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患者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从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因此,需探讨有效检测方式进行早期确诊并加强乙肝的筛检,针对性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传染性,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常规生化和血常规等检测方法被普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该检测手段可有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生化指标和血常规等常规检验项目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2月—年2月)予以选取,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G4)分级进行分组,即轻度组(G1+G2,n=79)与重度组(G3+G4,n=79)。其中,轻度组中抽取的男性患者45例,抽取的女性患者34例,抽取的年龄值为26~68岁,年龄的平均检测值为(31.56±12.15)岁;重度组中抽取的男性患者48例,抽取的女性患者31例,抽取的年龄值为28~69岁,年龄的平均检测值为(31.64±12.31)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后符合均衡可比性(P>0.05)。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无缺失;②完善相关检验项目,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肝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③精神意识正常,不存在认知行为异常者;④血液检验、X线等影像学检测均未发现异常;⑤此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2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肝病患者;②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严重性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④无法积极配合者。

1.3仪器与试剂 (1)生化指标采用日立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所用的标准质控品试剂均使用仪器配套试剂。(2)血细胞指标采用雅培CD-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所用试剂为原装进口试剂,并配备均使用仪器配套校正品。(3)在控制范围内进行质控品的测试。

1.4检测方法 统计并记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生化指标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和生化新指标检查结果等,同时制备数值统计表格正确统计检查结果的数值。常规生化指标具体有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及计数等检查项目;血常规具体有总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清蛋白以及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等检查项目;生化新指标检查具体有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和转铁蛋白、腺苷脱氨酶、前清蛋白、总胆汁酸等检查项目,详细记录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对两组的常规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生化新指标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5统计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所有录入数据的分析工作,由t值展开对计量数据(以表示)的相关检测,以P<0.05的标准标记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常规相关指标检测

下表1显示,同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呈较低显示,而淋巴细胞呈较高显示(P<0.05)。

表1血常规相关指标检测()

组别

n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计数(×/L)

白细胞(×/L)

轻度组

79

0.54±0.08

0.49±0.02

.19±4.08

5.71±1.45

重度组

79

0.75±0.10

0.63±0.14

98.28±8.47

3.03±0.72

t

14.

8.

50.

14.

p

0.

0.

0.

0.

2.2常规生化指标检测

下表2显示,同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清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呈较高显示(P<0.05)。

表2常规生化指标检测()

组别

n

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清蛋白(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L)

总胆红素(×/L)

轻度组

79

1.42±0.15

44.12±2.24

51.91±11.08

17.98±5.07

重度组

79

1.09±0.16

33.07±3.65

98.96±14.06

24.85±7.52

t

13.

22.

23.

6.

p

0.

0.

0.

0.

2.3生化新指标的检测结果

下表3显示,同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前清蛋白与转铁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腺苷脱氨酶、总胆汁酸均呈较高显示(P<0.05)。

表3生化新指标的检测结果()

组别

n

亮氨酸氨基肽酶(U/L)

5’‐核苷酸酶(U/L)

腺苷脱氨酶(U/L)

总胆汁酸(umol/L)

前清蛋白(mg/L)

转铁蛋白(umol/L)

轻度组

79

43.42±11.28

8.31±2.48

12.24±2.78

8.69±2.68

.32±15.12

31.54±5.01

重度组

79

67.29±17.21

15.54±3.34

26.65±11.24

60.25±10.09

.29±11.45

15.11±6.18

t

10.

15.

11.

43.

95.

18.35

p

0.

0.

0.

0.

0.

0.

3.讨论

慢性乙肝是我国临床传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有急性乙肝患病后治疗不及时,病情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所导致的[4]。我国肝病患者发病率较高,且呈持续增长趋势。大多慢性乙肝患者短期内难有效治愈,致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可见,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安全,因此积极探究有效检测方式对临床早期筛查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具有重要意义[5]。临床诊断乙型肝炎主要以常规生化检测和血常规检测为主要检测项目,二者的诊断正确率较高。通过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和血常规检测可准确评估其是否存在HBV。

本研究中,相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更低,而淋巴细胞明显较高(P<0.05)。相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清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呈较高显示(P<0.05)。因此,仍可持续使用常规生化检测和血常规检测,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临床很多疾病在常规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体现,但需分子生物级别的检验结果进行确最终确诊,在疾病治疗指导中仍有不足。因此,需基于此项检测上进行深入研究有所突破。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不断发展,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检测,实验室开展了许多新指标,并逐渐用于临床诊疗中。此外,相比轻度组患者,重度组患者的前清蛋白与转铁蛋白均呈较低显示,而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腺苷脱氨酶、总胆汁酸均呈较高显示(P<0.05)。前清蛋白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半衰期短,且随着肝脏受损时合成下降,血中前清蛋白的浓度呈现相应下降趋势。因此,前清蛋白的变化幅度和变化值有利于及时有效判断近期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前清蛋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前清蛋白指标在患者肝脏受损时或者是在血浆蛋白变化前即可出现显著变化。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水解酶。腺苷脱氨酶可通过催化腺嘌呤核苷使其生成次黄嘌呤,最终氧化成尿酸可帮助其顺利排出体外。腺苷脱氨酶可对肝细胞恢复情况和肝内残存病变情况进行直接反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是早期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性指标,肝细胞损伤会致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出现大幅度升高现象,但随着患者病情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时间相比腺苷脱氨酶下降时间更早,不利于对患者恢复期病情的监测,若患者在恢复期仍存在腺苷脱氨酶异常情况,则表明患者肝脏存在慢性病变的可能性。因此,前清蛋白和腺苷脱氨酶作为常规检测项目对提升慢性肝炎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价值作用[6-7]。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指标的检测要求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娴熟,经验丰富。同时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症发展概况,方可实现临床尽早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急性肝炎如未能取得有效救治,极有可能向慢性乙型肝炎方向进行转化。重型肝炎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0d,且发病迅猛,一旦患者发病往往会有行为反常、情绪失常、恶心、呕吐次数增多、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表现。因此,一旦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医院救治。基于常见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并充分结合患者基本的体征变化,可早期诊断鉴别疾病类型并积极采取有效治疗干预。

综上,常规生化指标检查、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新指标检等相关检验项目可显著提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碧玉,黄燕妮.肝两对半定量、乙肝DNA定量与乙肝前S1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7(7):-.

[2]徐萌.乙肝及其合并肝硬化患者止血与凝血指标的改变规律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3(3):-,.

[3]李政霖,侯雪晶,漆栋梁,等.血清学指标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46(06):-.

[4]赵海燕,杨东,刘瑞霞,等.红细胞分布宽度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及并发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37(10):-.

[5]涂秋华,易桂莲.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和HBV-DNA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5(30):.

[6]牛广林,程昌盛,黄献球,等.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RDW、RPR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38(24):-.

[7]丁荣蓉,陆伟,王雁冰,等.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和血清标志物预测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J].中华传染病杂志,,37(2):72-7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xingganyancr.com/myhz/75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