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就是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两大类。两种药物各有优缺点,但是很多患者对这两种药物的区别还不能全面的了解,导致在选药时茫然无措,从而影响自己的治疗结果。
本文将全面地分析一下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的不同之处,希望患者朋友能在治疗前都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与医生沟通起来就会更加顺畅,能更好地帮助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一、作用机制不同虽说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都是抗病毒药物,但是机制却不相同,最后直接导致抗病毒作用的差异。
核苷类药物的作用靶点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对HBV逆转录酶的抑制在持续治疗中维持应答,旨在抗病毒期间的病毒抑制,从而实现对免疫负调节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维持时间短,仅仅只是对免疫功能较为短暂的恢复。
干扰素不仅仅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同时可作用于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对免疫的正负调控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正调控,抑制负调控,旨在治疗结束后持久的免疫控制,达到真正的免疫功能恢复。
二、疗效不同到底用什么指标来判断疗效?很多患者都固执的认为只要HBVDNA快速下降便是疗效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减少终末期事件的发生,即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年APASL的推荐意见中认为,理想的治疗终点是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伴或不伴HBsAg的血清学转换。对于e抗原阳性的患者,停药后持久的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学转换是满意的终点;对于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持久的病毒学应答是满意的终点。而无法获得停药后的持久应答的,治疗期间的持续的病毒学缓解是可接受的终点。我们发现,停药后持久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应答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HBVDNA的快速下降并不意味着持久的下降,也不意味着血清学的持久转换。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治疗疗效。下面我们就从各个方面来分析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的不同。
1、HBVDNA下降
我们知道,使用核苷类药物的HBVDNA下降确实比干扰素快。因此很多患者会认为核苷类药物的疗效比干扰素好。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第一,HBVDNA下降并不能作为疗效指标;第二,核苷类药物若是停药,HBVDNA会发生反弹,无法达到持久控制,干扰素虽然HBVDNA下降相对较慢,但是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控制不反弹;第三,干扰素治疗时,并不是HBVDNA下降最快的患者应答率最高。年发表在Hepatology上的研究发现HBVDNA在第4-32周下降迅速时应答率最高,可达63%,0-4周下降迅速时应答率仅为其次,说明快速DNA下降与疗效并无直接关联(如下表)。
2、HBeAg血清学转换
对于e抗原阳性的患者来说,HBeAg的血清学转换可作为疗效的指标。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或是停药后时间的延长,HBeAg转换率越高说明药物疗效越好。长效干扰素的出现让患者HBeAg的转换率大大提高,不仅是治疗结束后高于核苷类药物,停药随访后的几年内同样如此。
3、HBsAg清除
对于慢乙肝患者来说,HBsAg的清除甚至转换是个梦。这也是慢乙肝治疗的金牌目标,人人都渴望拿到这块金牌。虽然现在的药物还无法使HBsAg转换率达到较高水平,但长效干扰素已经比核苷类药物有了大的进步。长效干扰素治疗结束后3年的表面抗原转换可达到10%以上,但是核苷类药物即使是5年也大多低于5%。这也证明了干扰素在免疫控制上的优效。
4、耐药
核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们知道,干扰素是无耐药发生的。但是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耐药率越来越高,而核苷类药物需要长期服药,因此耐药问题也让患者头疼不已。下图为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拉米夫定5年的耐药率高达80%,阿德福韦酯也达到了29%。
5、复发
复发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药物未能达到持久的免疫控制,因此核苷类药物的复发率要比干扰素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核苷类药物无法停药的原因。下表为各种核苷类药物的复发率统计,复发率大多都超过了50%。
三、治疗疗程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一般都推荐长期服药,避免复发。而对于长效干扰素来说,疗程固定,可实现停药后不复发。下图为我国乙肝指南推荐的抗病毒标准疗程,可以发现,核苷类药物是很难停药的。但是对于失代偿肝硬化的患者,属于干扰素禁忌症,需要用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
四、花费不同很明显,核苷类药物的单价要比长效干扰素便宜很多。核苷类药物一年的花费最多也就一万多块,但是干扰素一年要花费五万多。如果您单单从短期花费来算,会觉得核苷类药物划算太多。如果您从长远花费来看,核苷类药物基本需要长期服药,费用就远远不止五万十万了。但长效干扰素为有限疗程治疗,一般推荐48周疗程,部分患者延长至96周,那么最多也就是十万块的消费了。
因此患者需要从自身长远利益来考虑选药,而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下表为各种药物价格及疗程,供大家参考。
五、总结除了以上的不同点之外,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还在给药途径、保存方法、不良反应等等方面存在差别,小雨汇总到下列表中,方便大家比较阅读(红色部分为各药物优点)。总的来说,核苷类药物服用及保存方便,不良反应较少,但是疗程不确定需要长久服药,容易引起耐药突变,停药后容易复发,对HBVDNA抑制率较高,但是对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低。长效干扰素虽然需要皮下注射,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但是疗程固定,患者可实现停药后无复发,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高,达到持久的免疫控制。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合理选择药物。
将长效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治疗慢乙肝的区别总结为图解样式如下:
长效干扰素治疗疗程有限,停药后仍可维持长久的免疫控制,HBeAg血清学转换、ALT复常、HBVDNA抑制以及HBsAg清除会持续发生。
核苷类药物需长久治疗,停药后容易复发,治疗期间可维持应答,HBVDNA抑制以及ALT复常。HBeAg及HBsAg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率低,且在治疗较后期出现。
来源:雨露肝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