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的传说
很久以前,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青年叫苦娃,他自幼父母双亡,靠给一个姓刁的员外放牛、做杂活度日。刁员外根本不把苦娃当人看,稍有疏忽便是一顿毒打。几年下来,苦娃得了一身的病,骨瘦如柴。刁员外却对苦娃的病置若罔闻,不但不给苦娃治病,还每天逼他干活儿。苦娃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到夜深人静时想起过世的亲人,不禁痛哭流涕,只默默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
一天,刁员外看苦娃的病越来越重,连走路都没有力气,就派人将苦娃扔在树林边的草地上。精疲力尽、气息奄奄的苦娃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这时,一只喜鹊从远处飞来,把嘴里衔着的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苦娃一觉醒来,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小树,小树藤蔓相连、郁郁葱葱,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挂满枝条。苦娃饿得难以忍受,见到果子喜出望外,便随手摘了一串塞进嘴里,只觉得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他吃完后感到精神焕发、气顺心畅,一身的疾病也顿觉全无。苦娃的病竟然被这些野果子治好了。因为这种果子有5种味道,苦娃就给它取名“五味子”。
自此,苦娃就在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不忘到这里祭拜这些果树。后来,这些爬蔓的树所结之果的籽落地发芽长出新藤,新藤再结新果,数年后,五味子遍布长白山脚下。
五味子治肝病
五味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列为上品。唐代《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味子“五味入五脏”,对人体各脏腑功能有补益、平衡作用,实为中药之奇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不仅能抗氧化、抗胰岛素抵抗、调节免疫、抗癌、保护神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而且还有保肝作用。
五味子具有消炎作用,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还能抑制肝脏受损,保护肝脏。临床研究发现,五味子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调节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起到降低转氨酶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五味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木酚素、类黄酮等,可补神、补气、补精、强肝等,可促进细胞排泄废物效率,供应更多氧气,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另外,五味子还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保护肝脏,并能再生因滥用酒精、药物或肝炎而受损的肝脏组织。
有人体测试结果显示,五味子对治疗病毒性慢性肝炎患者非常有效,并且是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此外,五味子能促进胆汁分泌,加速肝内酒精等有毒物质的排泄,也是比较好的养肝中药。五味子对肝损害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陆学者从五味子的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衍生物开发出了五仁醇(五味子果仁的醇提物)、联苯双酯(木脂素类成分五味子素丙的衍生物)、双环醇(由联苯双酯进一步结构改造而得)等保肝药物。这些保肝药品在临床上极为常用。
下面药材菌为您介绍几款五味子治肝病的食谱:1、五味子茶
做法:北五味子3~5克,绿茶0.5~1.5克,蜂蜜25克。北五味子用文火炒至微焦,与绿茶一起用沸水冲泡5分钟,趁热加入蜂蜜拌匀即成。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振奋精神,补肾益肝。适用于腿软乏力,耳鸣,精神衰弱,慢性肝炎,肝虚目眩,视力减退。
2、五味子红枣冰糖茶
做法:五味子10~20克,红枣5~10枚,冰糖适量。将红枣去核与五味子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调入冰糖即成。可代茶饮用,每日饮1剂。
功效:对转氨酶反复升高的慢性肝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鲈鱼五味子汤
做法:鲈鱼1条,五味子50克,精盐、葱段、胡椒粉、料酒、姜片、生油各适量。将五味子浸泡洗净。将鲈鱼去鳞、鳃、内脏,洗净放入锅内,再放入料酒、盐、葱、姜、生油、清水、五味子,煮至鱼肉熟浓汤成,拣去葱姜,用胡椒粉调味即成。
功效:能提高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使免疫力加强,有抗衰老作用。主治高血压,肥胖症,肝脾虚弱,失眠健忘,降转氨酶之功效。
4、五味子粥
做法:五味子10克、大米克。大米五味子,一起文火熬制。
功效:五味子可以养肝补肾,大米有保肝护胃的作用,酒后进食能够减少大量酒精对肝的损害。
要注意的是,服用五味子之后可能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鸣、困倦等不适,偶有过敏反应,且五味子有小毒,可能使呼吸频率及幅度增加,并有降压作用。因此,建议患者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五味子补肾吗?
中药五味子,主要来源于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河南、甘肃、陕西以及湖北等地。北五味子的药力较南五味子者强。秋季,待其果实呈紫红色时采收,一般生用或醋制后备用,用时需捣碎。
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皮肉甘酸,核辛苦,全果都有咸味,五味皆有,故名五味子。五味子,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性的果实,在一般只带有一、两种药味的中药材当中,实属独特。这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
中医认为,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入肺、肾、心经。五味子秉酸收之性,有敛肺保肾之功。功效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用于肺虚喘嗽、津亏口渴、自汗、慢性腹泻、神经衰弱等症。
医圣张仲景多用五味子敛肺以治疗咳喘,常与干姜、细辛配伍,一开一合,散中有收,有相反相成之妙。唐代孙思邈用其益气生津,又用其补肾壮阳,如与菟丝子、蛇床子相伍,治疗阳痿等。金元时期,始用其敛汗、涩肠止泻、固肾涩精等,如《普济本事方》中的五味子丸、《妇人良方》中的四神丸,前者涩精止遗,后者温补止泻。
清代,用其镇静安神,收敛元气,如《张氏医通》中的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功能补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呕逆等。现代又发现五味子有降酶保肝作用,近年临床又用其强心益气救脱,以治疗心肌梗死。
五味子适宜盗汗者、心悸、多梦、失眠者、遗精、滑精者。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禁服。
瑶
医
馆
桂林瑶医院旗下分院,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中隐路候山脚下的崇华中医街。全馆建筑面积平方米,由覃氏瑶医第十三代掌门人覃迅云教授创办,第十四代传人莫昌宇为馆长。覃氏瑶医至今已传承14代,余年,瑶医多以盈亏平衡理来指导临床实践。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切外,还有目诊,目诊又被称为瑶族的“B超”,能诊断出多种疾病。除了采用蟒针、放血、推蛋、熏鼻、庞桶浴等一些纯天然的绿色治疗外,还应用瑶医特有的中草药独家配方结合现代医学组成“八位一体”的诊疗体系,针对病因、病机上系统解决肿瘤的根本问题,从而治疗肿瘤、红斑狼疮、风湿免疫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