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9月20日,《中华肝脏病杂志》最新发表了《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年10月12-14日第十八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期间,众多专家针对版《专家共识》进行了专题讨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和窦晓光教授首次介绍了新版《专家共识》推荐的干扰素治疗慢乙肝初治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经治患者治疗路线图。本刊特邀《专家共识》的两位组织者重庆医院张大志教授、医院张文宏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
《专家共识》撰稿专家组(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新月、窦晓光、高志良、胡鹏、江家骥、任红、尚佳、王贵强、谢青、谢尧、杨益大、张大志、张鸿飞、张文宏
张大志教授:《专家共识》发布的背景、初衷及临床意义
张大志教授首先介绍了组织专家组撰写《专家共识》的初衷。他说,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包括两大类:N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各大指南推荐的优选抗HBV药物,它的优势在于可使得更多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在有限的疗程里达到相对满意的治疗目标。但是该药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例如聚乙二醇干扰素对部分患者有效,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如何用好聚乙二醇干扰素,提高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需要一个可供临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参考的意见或建议。因此,组织我国慢乙肝治疗领域的临床医生,针对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优选人群、如何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这一背景之下,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了《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乙肝专家建议》,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丰富和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该建议分别在年和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我国在慢乙肝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医生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认识逐渐深入,也提出了新的治疗目标和观点,例如强调针对部分合适的患者可以追求临床治愈。从年5月起,《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组织了国内专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工作,并邀请国内14位在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了专家组,开展了第一次讨论会,对于写作框架和写作分工及重要文献作了讨论。之后由执笔专家整理初稿,经过多轮沟通整合意见后,进行了第二次讨论会。会后整理第二轮专家意见,最后由杂志社主编任红教授审阅定稿。
张大志教授表示,新版《专家共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首先,以临床治愈为目标,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其次,规范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管理;处理好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他强调,新版《专家共识》可能并不完美,希望今后在收集更广泛意见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完善、更贴近临床。
张文宏教授:《专家共识》是基于我国真实世界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
1、干扰素在治疗慢乙肝治疗中的价值和地位及新的研究进展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仍是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兼具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可能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具有潜在的益处。
在这个领域比较重要的标志性研究——Neptune研究,是由我国台湾学者牵头的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运用长效干扰素治疗1年的疗效显著高于半年,这是对于较为长期的聚乙二醇干扰素临床疗效的重要验证。更为重要的是还发现,在治疗过程中HBsAg水平有显著下降的患者临床疗效好,治疗24周时HBsAg定量水平IU/mL的患者中57%(26/46)在治疗结束半年后达到持久HBeAg血清学转换,并且24周HBsAg定量水平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早期预测的指标。
此外,近期还有多项干扰素治疗NA经治患者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逐渐确立了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化治疗的方案,也认可HBsAg水平在干扰素治疗慢乙肝NA经治患者的预测价值。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宁琴教授、重庆医院任红教授、医院张文宏教授和浙江的团队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研究发现,对于NA经治、HBsAg水平较低的慢乙肝患者,联合/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以达到NA单药治疗所不能达到的治疗终点,例如HBeAg的血清学转换及HBsAg清除。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陈新月教授近期发表在Hepatology杂志的最新前瞻性概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部分HBsAg水平较低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慢乙肝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可获得HBsAg的清除,获得临床治愈。该研究采用了长效干扰素序贯联合NA治疗方案,48及96周结果都显示可获得30%~40%的HBsAg清除率。
2、新版《专家共识》在内容上的主要更新
新版《专家共识》是在新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慢乙肝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长效干扰素治疗经验,对年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乙肝专家建议》进行的更新。既往几个版本的专家建议描述了聚乙二醇干扰素适用人群(baselineguidedtherapy,BGT),根据治疗应答调整治疗方案(responseguidedtherapy,RGT)的基本原则,以及根据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以及不良反应对症处理的方案。新版《专家共识》作为慢乙肝管理临床指南的补充,加深了临床医师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慢乙肝的认识,对合理应用干扰素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专家共识》对慢乙肝治疗目标、慢乙肝治疗时机把握、个体化应用原则、初治患者个体化应用策略、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的监测、随访和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另新增了NA经治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个体化策略、HCC高危人群聚乙二醇干扰素策略、小儿乙肝聚乙二醇干扰素策略等内容。
同时,《专家共识》对EASL指南在干扰素方面的推荐进行了深度阐释。众所周知,EASL新版指南对于干扰素治疗给予了一线推荐,在合适的人群中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24周的HBsAg水平来选择是否需要延长疗程。然而,对于长期接受NA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是否应换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以达到HBsAg的血清学转换,提高临床疗效,EASL指南与我国指南有着不同的意见。究其原因在于,在几项欧洲的临床研究中,他们并未获得理想的结果。那么,为何基于我国的临床研究却获得了与之相反的结果,新版《专家共识》在患者人群、研究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总而言之,新版《专家共识》是在版EASL指南基础之上,针对我国临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干扰素治疗优势人群提供的推荐意见。对于长效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的应用,我们应当更多地结合我国真实世界的临床经验,得出适合我国慢乙肝患者的治疗策略。
相关阅读: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