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我国病毒性肝炎负担关键
优质药物公共卫生价格有效预防措施
庄辉院士介绍,全球每年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仅次于艾滋病(万人),高于结核病和疟疾;而WHO年关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疟疾的计划开支,病毒性肝炎却远低于另3类疾病。
乙肝和丙肝为病毒性肝炎中预后较差的两类。肝硬化患者中,57%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肝癌患者中,两者比例占78%(图1)。
西太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PRO)建议,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达1%国家的年乙肝控制目标:妊娠女性产前乙肝筛查>90%;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4h内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0%的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后检测HBsAg抗体;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母婴传播发生率<2%。
我国病毒性肝炎负担沉重。-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病毒性肝炎高居首位,每年报告发病数~万。每年报告甲肝发病约2.2万例,估计乙肝携带者万例,慢性乙肝约万例,慢性丙肝约0万例,每年戊肝新发病约2.7万例。
丙肝药物疗效高,但治疗率低,多数患者未受益。国外丙肝抗病毒治疗率为10%左右,而我国仅约1%(10万/0万)。乙肝亦如此,虽然所有乙肝治疗药物国内均有上市,但仅10%(~万/万)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费用高是慢性乙肝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首要原因,占76.8%(图2)。
庄院士表示,优质的药物、公共卫生价格,加强已证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使乙肝和丙肝发病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我国最新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
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副主任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年进行了第三次针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前两次分别为年、年,针对全国1~59岁人群。以评价我国引入乙肝疫苗以来乙肝控制效果。调查纳入31个省市、个国家疾病监测点、3.1万多人。
我国1~29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已显著降低,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是0.32%,比年下降66.67%,5~14岁组HBsAg阳性率是0.94%,比年下降61.16%。随着我们国家以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免疫策略持续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表面抗原流行病持续显著下降(图3~6)。
HBsAg阳性率在5~14岁、15~29岁组,西部地区均略高于东部;15~29岁组城市和农村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较大,城市已降至2.65%,农村为5.86%。
慢性乙肝诊治进展
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控制疾病关键
医院副院长魏来教授表示,确定患者是否需紧急治疗的最重要指标是肝脏纤维化进程,当纤维化进展明显,患者应优先治疗。目前,通过无创肝脏纤维化诊断的适宜流程和技术,可使60%~80%患者免于肝活检。国产的全新、简便抗体定量检测技术,使治疗过程中发生异常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显著提高,与国际同步甚至处于前列。
治疗上,目前国际上能用于抗HBV治疗的所有药物在我国都能获得。抑制HBV是控制疾病发展的最基础要求,不同治疗方法对病毒控制有不同效果。
研究显示,1~5年中,仅聚乙二醇干扰素能在1年时使乙肝e抗原(HBeAg)转化率达32%,更长治疗过程中会有所提高,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尚不能达到。但核苷(酸)类似物可维持病毒持续抑制。目前治疗2~5年,各种方案HBsAg消失力,即便聚乙二醇干扰素也仅11%。
在中国乙肝随访与临床科研平台,分析例患者显示,70%患者仍采用非“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主要原因与经济、医保及宣传培训有关。
干扰素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稳定,但仅是部分患者,还有部分患者需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国内外研究已表明,当能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时,可使75%患者发生肝纤维化逆转,约25%肝硬化患者可能发生逆转,预防和降低肝癌发生。
直接抗病毒可使95%丙肝治愈药物可及性是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中夫于7月23日在肝炎防治论坛上介绍了我国丙肝流行情况。-年,我国丙肝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特点为局部灶状与范围集中感染情况多、地域广;病例报告以30岁以上人群为主;吸毒为最主要感染途径;医源性传播(如肾透析、侵入性诊疗及不安全注射等)是高传播风险;既往非法采供血、输血、不安全注射及滥用注射类药物导致遗留问题较严重,逐步显现。
魏来教授表示,慢性HCV感染没有明显表现或到疾病末期才出现较明显症状,初治患者中,15%具有肝硬化或肝硬化并发症。因此,丙肝患者筛查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用现有抗病毒新方案治疗可使病毒清除率和治愈率达90%;我国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也可达64%以上病毒清除率。现有多种抗病毒治疗方案疗程都远短于干扰素治疗,无论是首次治疗还是既往治疗失败者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覆盖了丙肝病毒所有基因型。但相关抗病毒药物尚未在中国上市,且这类药物价格较贵。
目前,很多国内企业正进行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和研究。
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注“来源:医师报(D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