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货乙肝一场影响上亿人的恐慌

北京最佳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万,每1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携带者。我国乙肝防控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虽然有相关立法保护,但我国目前乙肝歧视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没有任何一种传染病,在中国遭受了如乙肝这样的误读和恐慌,在二十年中影响了上亿人的命运。但这一切的源头,只是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的错误。今天翡翠君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年4月10日,19岁的大一学生吴昕怡在宿舍烧炭自杀。在学校的一次义务献血之后,她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随后遭到从学校到同学的一致孤立。

●吴昕怡照片(左);家长被迫出具的同意其单独居住的说明书(右)新闻图片:新京报

吴昕怡的死,距离国务院三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已过了5年。对乙肝患者的制度性排挤已被取消,但公众对乙肝的误解和恐慌,至今仍在继续。

乙肝的恐慌源头

对于经历了年代到年代的中国人而言,「乙肝」是根深蒂固的恐怖记忆。红头文件、单位宣传栏和电视节目都一再宣告乙肝的危险性:和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饭,甚至交谈距离过近,都会惹病上身。

但直到对乙肝患者的种种政策限制被取消,也没有人用同样大的声音告诉公众:乙肝并没有这么危险。乙肝恐慌的源头,是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的错误。乙肝本身是一个医学问题。但是,「乙肝恐慌在中国的蔓延」,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

乙型肝炎,是一种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急性或慢性炎症。

实际上,乙肝的致死率并不高。很少有人直接因为急性乙肝死亡。根据WHO的数据,慢性乙肝患者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约为12%-25%,肝硬化患者5年内发展为肝癌的概率是为6%-15%。这是一个并不至于引起恐慌的数字。

而且,乙肝并不属于强制管理类的传染病,更不会经过消化道和唾液传染。和患有乙肝的邻居握手、同桌吃饭甚至亲吻拥抱,都不会让你变成乙肝带原者。

真正让人对乙肝产生重大误解的,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始终未被纠正的一个错误。

年,卫生部组织了全国第一次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摸清甲肝和乙肝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分布是8.75%。

然而,这次调查并未对不同肝炎的防治对策作针对性说明,而是笼统的用「病毒性肝炎」来概括两种不同的疾病。作为国家级流行学调查,这个不严谨的误解很快在了政策法规中体现了出来,对两种疾病的命运造成了深远影响。

乙肝传播途径

当年的中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这种病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疾病,随着最根本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悄悄潜伏在了中国庞大的人口中。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几乎没有母婴干预的概念,新生儿也绝少接种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造成了大量的「乙肝世家」。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大家都知道了乙肝的传播途径有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乙肝人群的偏见

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在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里,正式取消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年《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年人社、教育和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乙肝恐慌仍然在社会广泛存在,吴昕怡等受害者仍然生活在社会的孤立和恐惧里。时至今天,并没有个人或机构公开承认和澄清当年的错误,为这个影响一亿人基本生活的错误道歉,可想而知,乙肝恐慌仍会长期存在下去。对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而言,「没有歧视」和现实世界依然相距很远。

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AsianLiverCenteratStanfordUniversity)是美国第一个致力于降低亚洲和亚裔人群乙肝感染和肝癌发生率的非营利机构。中心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苏启深教授于年创立,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与合作、政策倡导、科学研究与健康教育活动抗击乙肝。

北京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AsianLiverCenteratStanfordUniversity,Beijing)于年初建立,以降低中国乙肝感染率为己任,开展政策倡导、工作场所健康教育及高校与社区健康促进等项目,传递乙肝疾病的正确防治信息。

更多信息欢迎访问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nxingganyancr.com/myzy/95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