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科宁琴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自然史根据患者感染病毒与宿主免疫状态及其相互作用对肝脏的影响,一般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和再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对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研究发现,母婴垂直传播或幼年期感染HBV后,绝大多数感染者会出现免疫耐受状态,即ALT正常、HBeAg阳性、HBVDNA持续高水平且肝组织无明显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会自发地完全或不完全被打破而出现免疫清除,伴肝组织免疫损伤,使疾病逐渐进展,甚至隐匿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据估计,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2.92亿例,其中免疫耐受期患者约1.98亿例,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万例,其中免疫耐受期患者约万例。
国际上对“免疫耐受期”定义及推荐治疗意见的异同
目前,国际上各种指南对于慢性HBV“免疫耐受期”的定义及推荐治疗意见不完全一致。ALT作为肝脏炎症反应最敏感的指标,其处于正常范围或轻微升高作为“免疫耐受期”的主要标准。HBVDNA定量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是另一重要的指标。美国指南对免疫耐受期的界定为:HBVDNA>IU/ml,ALT正常[ALT正常值上限(upperlimitofnormalvalue,ULN)男性为30U/L,女性为25U/L];欧洲指南定义为:HBVDNA>IU/ml,ALT持续正常(ULN男女均为40U/L)。亚太肝病指南界定:HBVDNA>IU/ml,ALT1~2×ULN(ULN男女均为40U/L)。
关于免疫耐受期治疗的推荐意见,一般不推荐对慢性HBV“免疫耐受期”治疗,主要理由如下:
(1)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组织学无或有轻微炎症和(或)纤维化,不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或发生率很低;
(2)免疫耐受期患者治疗获益差,很少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消失;
(3)免疫耐受期患者多为青年人,需长期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且易发生耐药;
(4)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需